为贯彻落实文旅部、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关于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精神,围绕贵州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的重要部署,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、贵州省教育厅、贵州省体育局、共青团贵州省委、贵州老年大学等单位联合指导,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、贵州省研学旅行协会具体主办的“2025研学创新发展大会暨贵州研学旅游产品交易活动”于4月23日在贵阳开幕。大会以”文旅融合·研创未来”为主题,吸引了全国25个省级研学协会、400余家行业机构参与。会后,主办方组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研学线路实地考察,推出了”青少年研学”与”银发游学”两条主题线路,带领嘉宾深度体验贵州自然人文魅力。
青少年研学线:探秘地质天文 感悟科技人文(科技+人文)
第一天:织金洞地质博物馆——平远古镇——夜游黄果树
考察团首站来到了”溶洞之王”织金洞地质博物馆。洞内恒温16度的清凉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,讲解员手持激光笔,光束划过”霸王盔”、”银雨树”等标志性景观,详细解说这些地质奇观形成的原理,让研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。四川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执行会长李祥瑞在采访中表示:“贵州的自然资源能让孩子亲近自然、拓展视野,激发学习兴趣,同时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,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。”

随后,团队继续前往平远古镇研学基地。织金文旅集团总经理张卫黔向考察团详细介绍:”我们围绕清代名臣丁宝桢打造了系列研学课程,包括家风家训教育、廉政文化体验等。在凤西书院,学生们可以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。”古镇内的蜡染工坊和特产美食也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。

傍晚时分,团队抵达亚洲第一大瀑布——黄果树景区,开启独特的”夜游黄果树”体验。随着夜幕降临,景区内3D全息投影系统渐次点亮,将瀑布群装点成梦幻的光影世界。

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,嘉宾们沿着灯光步道前行。当转过最后一个弯道时,66米高的黄果树主瀑在七彩灯光映照下赫然呈现,水雾中折射出绚烂的彩虹光晕。这场融合科技与自然的夜游体验,为第一天的研学之旅画上完美句点。
第二天: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——旧州古镇体验非遗
考察团来到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。在桥梁博物馆内,通过实物展示和数字沙盘,系统的了解中国桥梁建设史。最令人震撼的是深入大桥内部参观,近距离观察悬索桥的钢结构与力学原理。吉林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由杰在采访中说道:”这样的研学资源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,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工程知识,更能感受到大国工匠精神。”

下午,考察团来到600年历史的旧州古镇,体验独特的屯堡文化。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大家用棉线扎结、浸染,白布在蓝靛中渐渐绽放出冰裂纹理。

隔壁的地戏面具绘制同样精彩,传承人杨师傅讲解着”红脸关公、黑脸张飞”的绘制要领,嘉宾们专注地为素坯面具描画五官。
傍晚,考察团品尝了地道的旧州辣子鸡。选用本地土鸡与糍粑辣椒爆炒,麻辣鲜香让人欲罢不能。席间,身着民族服饰的嬢嬢们唱起屯堡山歌,为这场文化盛宴增添了别样的韵味。


第三天:山地资源研究所——中国天眼科学探秘
考察团首先体验了山地资源研究所的”洞穴探秘”项目。穿戴专业装备深入溶洞,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学习岩层分析、洞内救援等技能。吉林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由杰在采访中表示:”这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,孩子们一定会爱上这样的科学探险。”

午餐过后,开启”中国天眼”的研学之旅。在访客服务中心,天眼工程师详细讲解了这项大国重器的建设历程:”从1994年南仁东先生提出构想,到2016年建成启用,整整22年的坚守,才有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。”在严格寄存电子设备后,团队乘坐摆渡车前往观景台。沿着789级台阶陆续而上,当直径500米的银色”大锅”完整呈现在眼前时,所有人都不由屏住呼吸。四川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执行会长李祥瑞在采访中表示:“中国天眼对我们四川来讲,是很有吸引力的,我们愿意两个省之间互动,不仅是资源的互动,还有生源的互动,都是可行的。”

第四天: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
收官日来到了贵阳”红飘带”,位于贵阳长征文化公园核心区的”红飘带”数字科技艺术馆。这座全球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,通过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。

在《红飘带·伟大征程》沉浸式体验区,嘉宾们以第一视角”重走”长征路。当湘江战役的炮火在耳边炸响,当泸定桥的铁索在脚下摇晃,当雪山的寒风扑面而来,不少嘉宾润湿眼眶。

在《红飘带·多彩飞越》球幕影院,直径25米的巨型球幕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。考察团”飞越”贵州的壮丽山河,从梵净山云海到黄果树瀑布,从加榜梯田到百里杜鹃,8K超高清画面配合动感座椅,让人仿佛身临其境,这不仅是一场科技秀,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。来自江苏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秘书长何明泓在采访中表示:”这种沉浸式体验,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记忆,这样的创新值得在全国推广。贵州在红色文化、科技与研学的融合方面,在国内算得上是第一梯队。”

银发游学线:品味苗疆古韵 乐享康养休闲(人文+康养)
第一天:朗德苗寨非遗体验
走进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朗德上寨,考察团在芦笙曲中体验苗族最高迎宾礼“十二道拦门酒”。午后,嘉宾们换上苗族盛装,游览苗寨。傍晚的长桌宴上,酸汤鱼与糯米饭的香气中,原生态歌舞表演再现苗族迁徙史诗。

第二天:朱砂古镇工业探秘
考察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(国家工业遗产),通过老矿车、开采工具了解“中国汞都”600年开采史。

行走在悬空530米的玻璃栈道上,俯瞰废弃矿坑的震撼景观。午后漫步“那个年代一条街”,供销社、老邮局等场景还原了上世纪60年代矿工生活。

第三天:自然生态与红色传承
最后一天,考察团走进了“中国土家第一村”云舍村,体验当地独特地民俗风情。随后,来到了全球最大的抹茶工厂——贵茶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抹茶加工厂。透过全透明的参观走廊,目睹从鲜叶到成粉的27道工序。在体验区,嘉宾们戴上手套,亲手体验点茶技艺、抹茶饼干。当翠绿的茶沫在碗中泛起时,满室飘散着海苔般的清香。

下午抵达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,在纪念碑前敬献花篮、鞠躬缅怀,聆听党史专家讲述1934年百余名红军集体跳崖的悲壮故事。

暮色中,考察团来到中国最古老的温泉之一——石阡温泉。温泉医生介绍:”这里的泉水富含偏硅酸和锶元素,对关节炎有特殊疗效。”嘉宾们浸泡在41℃的温泉池中,仰望星空,疲惫一扫而空。

为期四天的研学考察活动于4月27日圆满收官,本次研学实践开创了一种突破传统课堂边界的教育新范式——让知识走出课本的桎梏,在真实世界中获得生命。
通过”青少年研学线”与”银发游学线”双轨并行,贵州将地质、科技、红色文化与民族资源转化为沉浸式课堂——青少年在坝陵河大桥学工程力学、于”中国天眼”探宇宙奥秘;银发群体于苗寨习非遗、在温泉悟康养。汕头市研学实践协会会长苏惠銮用”三叹”概括此行:”惊叹天地为课堂,感叹科技与人文的硬核融合,赞叹政企协力的创新生态!”
贵州以数字技术重构教育场景,红飘带VR重走长征路、黄果树夜游解码水循环、旧州扎染活化非遗,让知识从”纸上谈兵”升华为”身心共鸣”的生命教育。这场突破年龄与空间界限的研学实践,既传承”格物致知”的东方智慧,又回应终身学习的时代命题,为全国文旅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”贵州范式”,彰显了文化自信与创新发展的深层共振。